「從前做粵菜的地方都叫『海鮮酒家』?以『海鮮』行頭,自有道理。沒有好魚,根本不成好粵菜!」—— 美心中菜總廚師(產品研發及監控)胡育明(註1)
養殖魚業歷史追溯自春秋時代,前人對於尋鮮、嚐鮮的追求和執著,從「白日風塵馳驛騎,炎天冰雪護江船」的典故中充分可見。
胡師傅在接受明周文化訪問時,曾以烏頭魚為例,講述作為廚師要從搜羅食材的「尋鮮」開始,一直到思索烹調方法,成就一道最終使食客能夠「吃鮮」的美食。
烏頭魚腥與否,漁塘水質佔一半原因;「本地優質養魚場計劃」從水質、飼料起,檢視和確保魚類質素。其餘則考廚師功力,胡師傅參考泰國的「檸檬烏頭」,借用粵菜西檸雞的做法,創作出「脆炸檸檬本地烏頭」。
(註1 : 摘錄自明周文化《尋鮮吃鮮的時代 :沒好魚不成好粵菜?且看本地粵菜廚師 如何妙選烏頭 巧借「西檸雞」升華美味》)
魚類統營處過去三年來與美心集團不同品牌合作,而「尋鮮吃鮮」是美心中菜於 2022 年推出的企劃。魚類統營處業務發展部市場經理葉顯偉指「『尋鮮吃鮮』旨在推廣本地食材,支持本地漁農業及可持續發展」。
「香港其實有很多出色的養殖魚類產品,美心中菜也發現這點,故便衍生出『尋鮮吃鮮』這合作。從魚場參觀、試食、生產數量,到落實餐單設計,均經過魚統處、養殖戶、美心採購部,以及出品部的師傅和同事一輪功夫,精心挑選搜羅,最後才端到顧客眼前。」
以往賣蠔,只說好不好吃,現在卻多了可持續發展元素。「例如美心中菜早前用來入饌的『淨化蠔』,便得到了魚業持續發展基金支持,建造相關淨化設施,將蠔淨化乾淨後才給市民享用。」
為美心合作的漁場正是參加了漁農自然護理署「優質養魚場計畫」,能確保食材安全,而且因產自本地,減少了長途運輸產生的碳排放,亦為減碳出一分力。
「合作第三年,這次的養殖魚種類更多,除了先前提及過的淨化蠔,還有元朗花鱋魚及泥鯭等。」美心中菜推出特別套餐,每售出一份便捐出十元予新界漁農協會,款項主要用於購入魚糧、魚苗和技術支援,希望幫助漁民生產出更高質的魚。近年養殖場也引入如寶石魚、燕魚、深水泥鯭及南瓜子斑等新興品種,廣受餐廳食客歡迎。未來,美心中菜亦會繼續支持漁農生產機構,促進本地漁農業的全面發展。
透過這些合作,養殖場可以獲得更多資源去調控水質、魚糧比例,優化魚的蛋白質和脂肪,令養殖魚較海魚肥美和更安全。「我們常聽說到 『火水烏』,就是野生烏頭浮在水面吸到油污後所發出火水般異味,而養殖魚就不會有此問題,食用更安全。」
品嚐更多新鮮,發掘更多故事,本地養殖魚業健康發展,不但充分體現和實踐 ESG 這大議題, 而大家亦得以盡飽口福。